步天桥▲
相比东凌村的步天桥,新会双水镇富美村的见龙桥更长。这座桥建于明代,清代改为石桥,全长73米,是步天桥的两倍有余。因为桥身十墩九孔,所以也称九眼桥,桥墩与步天桥一样呈船型。
穿桥而过,便是幽静的富美村,桥头古树参天,一座小楼隐于其间。这是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华侨捐建楼宇,如今是村中的老人活动中心,楼前的小公园名为耆英乐园,不过在此嬉戏玩耍的并非耆英,而是一群孩子。
(资料图)
询问路人上凌村何在,对方说隔壁便是,见我是外来者,加了一句“谭氏宗祠很容易找的”。
我要找的确实是谭氏宗祠,这座建于清初,道光年间重建的宗祠,不但是当地谭氏一族的精神皈依,也是双水最大的祠堂。谭氏后人中,最著名的当属“左麟右李”中的谭咏麟。
谭氏宗祠▲
谭氏宗祠位于上凌村外围,祠堂占地不小。站在院门口望去,正立面是典型的南粤祠堂模样,三开间建筑,灰瓦上方有各种泥塑。步入祠堂,两张折凳摆在中间,平时肯定有老人在此闲坐。天井相当廓落,内堂上方有“均安堂”三个大字。
均安堂▲
绕到祠堂后面,才发现这座谭氏宗祠的特别之处。后院有一幢两层建筑,与祠堂一样列于中轴线上。灰色清水外墙相当简洁,中式木门上方有瓦檐。二楼中间的圆窗十分特别,两侧各有两个拱窗。这幢典型的中式建筑,略略带点西式风格,也是新会乃至珠三角的常态。
谭氏宗祠后的两层建筑▲
抗战期间,会城(当时新会县城所在地)沦陷,新会第一中学搬至谭氏宗祠继续办学,保留了教育火种。
五邑侨乡一向重视教育,村中祠堂多半都曾作为学堂使用。晚清民初,许多村子又由华侨捐建学校,办起了一座座现代学堂,密集程度在国内绝无仅有。距离上凌村不足几分钟车程的木江村,便有一座寅初学校。
寅初学校▲
中西合璧的寅初学校,外观也颇具网红气质,外立面上的两层高大拱门,两侧廊柱雕花精致,立面山墙上有“纪念简公寅初”字样。
简寅初是木江村人,曾在马来西亚从事橡胶与矿产等生意,成为富商。他一心解家乡子弟读书之困,希望回乡办学,但未来得及完成心愿便因病辞世。1932年,其子简又文捐资13万银元创办寅初小学,供乡中贫苦子弟就读,完成父亲遗愿。
简又文曾受聘于燕京大学,也曾在冯玉祥的西北军任职。也正因此,目前学校一楼大门上的“寅初学校”四字,正是冯玉祥所题。
寅初学校▲
寅初学校于1932年落成时,便已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免费入学,曾享誉四乡。
在新会双水镇,无论是张其光以官宦之身反哺家乡,还是简寅初、简又文父子以华侨身份为家乡解困,都让双水镇受益至今。更难得的是,这种传承始终没有离开开放的视野,就像从双水走出的外交家张荫棠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