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了解“聚桂文会”)
“王立、陈滢夫妻俩是我们桐乡的两个人才”,在去濮院镇采访的路上,桐乡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杨国萍就这样介绍,夫妻俩是濮院的一张文化名片。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王老师瘦瘦的,自幼因病留下的后遗症,加上去年左腿骨折,雪上加霜,只能坐在轮椅上,妻子陈滢在一旁悉心照顾,笑盈盈地听着丈夫主讲,不时补充两句,夫唱妇随。
(资料图)
王立(右一)与陈滢(右二)介绍他们的文学作品
琴瑟和鸣,书写濮院文化
“我是吉林四平人,嫁到濮院38年了。当年我和王立都喜欢写作,参加了《鸭绿江》杂志举办的文学创作刊授班,课程结束后成了笔友,经常写信联系。现在濮院已经是我的第二故乡了,比我在东北待的时间都长。”一口东北普通话的陈滢和王立在八十年代文学热时以文相恋,她义无反顾地从东北奔赴至恋人所在的桐乡市濮院镇扎根下来,两人因文学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了一体。
《人文濮院》是他们俩合作完成的一本书,于2013年第一次出版发行。“写的是濮院的人文历史,这本书是纪实性的,我俩分工明确,陈滢负责收集资料,每天跑图书馆,翻拍图片,我白天工作忙,只能在晚上写作。”王立说完,陈滢马上补充道:“他文笔好,吃苦精神真的令人佩服,去年骨折之后在写一本关于运河文化的书,腿痛得只能伸直不能弯曲,他在电脑边上打上半个小时字,疼得不行了平躺缓和一下,起来后继续写,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了书稿。”
可能正是因为身体的原因,让王立更有定力坚守一方水土。夫妻俩陆续创作、编辑出版了30多部书刊,一大半和濮院有关。
王立与陈滢的部分作品
组织文会,实现自身价值
“嘉禾濮君乐闲,为聚桂文会于家塾,东南之士以文赴其会者凡五百余人,所取三十人,自魁名吴毅而下,其文皆足以寿诸梓而传于世也。”此话是杨维祯在元代至正年间为聚桂文会所撰写的《聚桂文集序》,“聚桂文会”也成了王立夫妻创办的微信公众号的名字。王立很向往500文人聚会的场景,希望有一天能复刻这样的辉煌:“以前有户濮姓的人家,在南宋的时候从北方迁到这边,‘濮院’就是南宋皇帝理宗赐名的。到了元代,濮家开始创建丝绸市场,濮院经济逐渐繁华,喜欢文化的儒商濮氏便发起了一场‘聚桂文会’,共有东南各地五百多人赶到濮院参与这场文学聚会。在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有五百人以上的文学聚会不得了啊。2016年,因为濮院古镇已经拆迁了,很多人迁到了桐乡、嘉兴,还有外地人大量涌入濮院生活,我们就决定创办‘聚桂文会’公众号,打造一个文化平台,目前拥有300多位固定作者,经常组织一些线下读书会分享活动。”
“聚桂文会”公众号
王立表示,写作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更多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负责传承和弘扬濮院的历史文化。政府提供的聚桂文会工作室设立在濮院镇市民中心,“我们工作室经常有线下聚会、采风、读书活动,濮院伯鸿城市书房是我们在负责管理,每个月至少举办一次主题活动,会跟濮院的小学、社区、农村的文化礼堂一起来组织这些读书活动。我们还会把全国劳动模范、作家、乡贤、老战士请到伯鸿城市书房来,向读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陈滢、王立夫妇还为桐乡组编了《桐乡英烈》《英雄儿女》《血染的风采》三部红色书籍,丰富桐乡的红色文化;王立作为执行主编接手创办了三十余年的《梅泾文学》杂志,这是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园地,还主编了一部《濮院记忆》,聚集了一百位濮院作者的文学作品,在濮院作者群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去年,王立和聚桂文会工作室分别获得了桐乡市人民政府和中华书局合办的第五届伯鸿书香奖个人阅读奖、组织提名奖,此荣誉称号旨在表彰对推广全民阅读有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转载请注明出处”